客服微v信:mayamima
  1. 当前位置: >
  2. 医药行 >
  3. 医行号 >
  4. 营销 >
  5. 正文

盘点生物科学界最有“权势”的17位女人!

从古至今,巾帼当然不让须眉。女性的天空是低的,羽翼是稀薄的,而身边的累赘又是笨重的。近现代女作家萧红曾自评。面对世界的复杂,总有一批女性不服输、不认命,最终脱颖而出,成为伟大的女性。相比其他行业,在生物科学界最顶端女性数量更为稀薄。经E药经理人不完全统计,这125年来共有17位女科学家获得诺贝尔奖。其中

     从古至今,巾帼当然不让须眉。
“女性的天空是低的,羽翼是稀薄的,而身边的累赘又是笨重的。”近现代女作家萧红曾自评。
面对世界的复杂,总有一批女性不服输、不认命,最终脱颖而出,成为伟大的女性。
相比其他行业,在生物科学界最顶端女性数量更为稀薄。
经E药经理人不完全统计,这125年来共有17位女科学家获得诺贝尔奖。其中,10位获得诺贝尔生理或医学奖、7位获得诺贝尔化学奖、1位获得诺贝尔物理奖。居里夫人作为第一位、也是唯一一位两次获得诺贝奖的女性,证明了女性对科学的探索能力并不逊于男性。
从获得诺贝奖女性的获奖类型可以看出,随着对基础科学的掌握,研究领域逐渐从物理学走向生物学。而对于生物学的研究也是遍地开花,获得诺贝奖的研究从糖类、多肽到基因都有涉及。  
获奖的女性中有的是神经生长因子的发现者,有的是HIV病毒的发现者,有的因最火热的基因编辑而获奖。她们,有人终身嫁给了科学研究,有人说“我要把人生变成科学的梦,然后再把梦变成现实”;有人说“细菌很聪明,我们必须比它们更聪明”。
她们辉煌的人生故事还在继续,但不妨去看看成就她们的那段艰辛岁月。

CRISPR姐妹花

 

图 | Emmanuelle Charpentier(图左);Jennifer A.Doudna

2020年10月7日,瑞典皇家科学院将2020年诺贝尔化学奖颁发给了德国马克斯·普朗克病原学研究所Emmanuelle Charpentier博士和美国加州大学伯克利分校Jennifer A. Doudna博士,以表彰她们在基因编辑领域的贡献。
让Emmanuelle Charpentier和Jennifer A. Doudna获得诺奖的技术是“一把剪刀”:CRISPR / Cas9。
诺贝尔化学委员会主席克拉斯•古斯塔夫森说:“ 这项遗传工具拥有巨大的力量,将影响我们所有人。它不仅使基础科学发生了革命性变化,而且还产生了创新作物,并将开创性的开创性的新疗法 。” 
出生于1968年的Emmanuelle Charpentier是一个小时候梦想打排球的法国女孩,不过长大后的她在生物科学研究领域取得了全球瞩目的成绩。  
在完成本科学业后,Emmanuelle Charpentier在巴斯德研究所取得了博士学位。经过综合对比,Emmanuelle Charpentier最终选择跟随纽约洛克菲勒大学微生物学家Elaine Tuomanen从事博士后工作,致力于病原体肺炎链球菌的研究。这也为她在之后发现CRISPR / Cas9基因编辑技术埋下了种子。
Emmanuelle Charpentier对化脓链球菌进行研究时,发现新型小RNA可能与CRISPR系统有关。经过一系列试验,Emmanuelle Charpentier和她的同事最终鉴定出这一系统有三个组件:tracrRNA、CRISPR RNA 和Cas9 蛋白。tracrRNA是细菌古老的免疫系统CRISPR / Cas的一部分,CRISPR / Cas通过切割病毒的DNA使其“瓦解”。  
具有切割能力且如此简单的组件,让Emmanuelle Charpentier意识到这可能成为一种强大的基因工程工具 。随后的实验也证实了她的猜想。她将这一研究成果发表于2011年3月30日在《自然》杂志上。
如果故事说到这里就结束了,或许2020年诺贝尔化学奖的得主就不是的故事里的两位主角了。  
也同样是在2011年,Emmanuelle Charpentier在美国微生物学会会议上遇见了比她大4岁的加州大学伯克利分校结构生物学家Jennifer A. Doudna。  
 “从第一眼看到她,我就喜欢上了她的干练。” Emmanuelle Charpentier说。 
干练的Jennifer A. Doudna出生于美国华盛顿。读小学时,她的父亲就开始给她讲DNA“双螺旋”结构。高中时期,她听了一个科学家关于正常的细胞如何变成癌细胞的讲座。因为这次讲座,Jennifer A. Doudna找到了自己的使命。  
在完成博士后研究工作后,Jennifer A. Doudna转入耶鲁大学担任助理教授。2002年,她开始担任加州大学伯克利分校的教授。  
2005年,Jennifer A. Doudna在伯克利大学的一位环境科学研究者 Jillian Banfield那里接触到CRISPR这个名词和序列。当时没人能确定CRISPR的功能,这也引起了Jennifer A. Doudna的好奇,她想弄清楚这些DNA片段如何允许细菌识别再次入侵的病毒,并通过切断病毒遗传物质的方式来摧毁病毒。  
这一好奇和研究,让她在2011年遇到Emmanuelle Charpentier时,两人可以一拍即合。  
“合作很愉快,因为我们刚好互补。” EmmanuelleCharpentier后来回忆说。 
两人的合作也将CRISPR系统研发推入第二个关键阶段--Cas9如何剪切DNA。通过实验,两人揭开了CRISPR / Cas9的秘密,并证明通过对其控制可以在基因组上任何预定位置切割任何DNA分子。  
这一发现对日后人类靶向基因组,研发基因药物等多种应用奠定了重要基础。

永不放弃的科学家屠呦呦

 

1930年12月,屠呦呦出生于浙江省宁波市,是家里5个孩子中唯一的女孩。刚开始的学业是顺利的,到1946年,16岁的屠呦呦不幸染上了肺结核,被迫终止了学业并休学两年。
1951年,屠呦呦考入北京医学院(今北京大学医学部)药学系系学习,毕业直接被分配到卫生部中医研究院(现中国中医科学院)中药研究所工作。当时正值中医研究院初创期,条件艰苦,设备奇缺,实验室连基本通风设施都没有,经常和各种化学溶液打交道的屠呦呦身体很快受到伤害,一度患上中毒性肝炎。 除了在实验室内“药瓶子”外,她还常常“一头汗两腿泥”地去业外采集样本
1967年5月23日,我国紧急启动“虐并防治药物研究工作协作”项目,代号“523”,屠呦呦临危受命,被任命为该科研组组长。屠呦呦在2000多种药方中整理出一张含有640多种草药、包括青蒿在内的《抗疟单验方集》。可在最初的动物实验中,青蒿的效果并不好,这一度让屠呦呦陷入僵局。
在190次失败后,1971年,屠呦呦课题组在第191次低沸点实验中发现了抗疟效果为100%的青蒿提取物。这是一种分子式为C15H22O5的无色结晶体,熔点为156℃~157℃的活性成份,他们将这种无色的结晶体物质命名为青蒿素。屠呦呦并未止步于此,1992年她又发明出双氢青蒿素这一抗疟产品,疗效为青蒿素的10倍。2015年,因为这一特殊贡献,屠呦呦获得诺贝尔生理学或医学奖。

一波三折,走在科研道路上的奇女子

 

1909年,意大利都灵一个犹太家庭降生了一对孪生姐妹,其中之一便是丽塔·列维·蒙塔尔奇尼( Rita Levi-Montalcini )。小蒙塔尔奇尼的父亲是一位电子工程师和数学家,该条件几乎是得诺奖的标配,但颇具维多利亚风格的父亲并不允许自己的女儿从事科学研究,也不准读大学。
从小受科学家家庭的熏陶,20岁时蒙塔尔奇尼意识到自己不可能适应全职太太的角色 ,于是向父亲恳求应允自己开始职业研究生涯。明确了自己学医的方向,蒙塔尔奇尼用8个月时间填补了拉丁语、希腊语和数学的空白,顺利考入都灵医学院。
毕业后蒙塔尔奇尼当上了意大利著名的组织学家 G·莱维的助理,专攻神经生物学。好景不长,受墨索里尼高压政治影响,以及限制犹太人从事学术法律的出台,丽塔学术生涯被打断,但她并没有被打败,而在房间建立起自己的家庭实验室,利用鸡胚研究神经纤维的生长。
1943年, 德军对意大利的入侵使得她不得不放弃当时的避难所,转逃到佛罗伦萨,并在乡间重建了一个实验室 。随着1945年战争结束,蒙塔尔奇尼最为坎坷的经历也结束了。
1947年,蒙塔尔奇尼受维克多·汉堡邀约加入其所在的由世界最卓越神经生物学家组成的小团队,并重复着多年前做过的小鸡胚胎试验,反复记录和思考摘除肢体和不摘除肢体两种情况下神经元分别形成的数目。终于有一天,她让维克多看到了这些切片,从而发现“一个发育过程中的神经元细胞的命运,取决于某种来自肢体的反馈信号或激素。”后来她又从维克多助手的实验中获得启示:这是肿瘤释放某种生长因子的结果。
此后,维克多与青年生物化学家科恩进行合作试验,他们在老鼠肿瘤中提取出一种蛋白质和核酸的混合物,注入鸡胚后,同样出现了促进神经发育的情况。此后诸多试验验证了蒙塔尔奇尼的想法。
1954年,这种物质正式被命名为神经生长因子(NGF)。1986年,蒙塔尔奇尼由此获得诺贝尔生理或医学奖。后来,NGF被广泛用于神经损伤修复上面。2000年后,国内科学家们将研究延伸至急性脑血管意外、小儿脑性瘫痪、颅脑外伤、老年痴呆症、帕金森症、癌症等领域。
直到103岁逝世时,蒙塔尔奇尼仍然未婚,将自己的毕生献给了科研事业。

HIV病毒发现者

 

弗朗索瓦·巴雷·西努西( FrançoiseBarré-Sinoussi )于1947年出生于巴黎,并在城市长大。她从小就被科学迷住,“即使是最小的昆虫,也可以吸引我数小时的注意力”。
1966年完成学士学位后,巴雷·西努西考虑成为一名医生,但最终选择在巴黎大学理学院进修,她认为这是一种更便宜的选择。在大学期间,巴雷·西努西想在实验室做志愿者以获得一些第一手的经验,但发现找到自由职位很困难。一位朋友帮助她在巴斯德学院中找到了住所,由此她加入了Jean-Claude Chermann的实验室。在这里, 她第一次被引入逆转录病毒学,并很快被研究小鼠中的逆转录病毒与癌症之间的联系所吸引。实验室工作成为她的学习的中心,而上大学只是为了通过考试
后来,Chermann也成为她的的博士生导师,并继续担任该研究所的指导老师多年。1974年,她获得博士学位,在美国国立卫生研究院完成了为期一年的博士后研究,最终回到了博导Chermann的实验室,研究逆转录病毒与癌症之间的联系。
1982年一家巴黎医院的病毒学家来寻求帮助,当时爆发了一场在男同性恋中传播的新流行病。次年,她和吕克·蒙塔尼等合作发现了人类免疫缺陷病毒,1988年巴尔-西诺西作为巴斯德研究所的教授参与研制艾滋病病毒疫苗整整10年。基于这一突出贡献,她和另外两名科学家都获得2008年的诺贝尔生理学或医学奖。

本文来源:E药经理人 作者:E药经理人
免责声明:该文章版权归原作者所有,仅代表作者观点,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医药行”认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如涉及作品内容、版权和其他问题,请在30日内与我们联系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