客服微v信:mayamima
  1. 当前位置: >
  2. 医药行 >
  3. 医行号 >
  4. 职场 >
  5. 正文

国内已有6498万人次接种新冠疫苗!

3月15日,国务院联防联控机制就推进新冠疫苗接种有关情况举行发布会。国家卫健委副主任李斌介绍,截至3月14日,我国共接种新冠病毒疫苗6498万人次,并正在按照重点人群、高危人群和其他人群依序推进的原则组织实施接种,稳步提高新冠病毒疫苗人群覆盖率。那么,面对大多数人易感的新冠病毒,要接种多少疫苗才能让它在人群中

 

3月15日,国务院联防联控机制就推进新冠疫苗接种有关情况举行发布会。国家卫健委副主任李斌介绍,截至3月14日,我国共接种新冠病毒疫苗6498万人次,并正在按照重点人群、高危人群和其他人群依序推进的原则组织实施接种,稳步提高新冠病毒疫苗人群覆盖率。

那么,面对大多数人易感的新冠病毒,要接种多少疫苗才能让它在人群中销声匿迹?
什么是群体免疫?离它还有多远?
在与传染病的斗争中,人类消灭了天花,“拘禁”了麻疹,靠的就是通过接种疫苗带来的群体免疫。

中国疾控中心免疫规划首席专家王华庆介绍,群体免疫的建立同疫苗的保护效力以及人群的接种率有很大关系。消灭天花,人群免疫力要达到85%左右,就是说有85%的人对天花有免疫力;传染性更强的麻疹,需要95%的人群有免疫力才能阻断这个疾病。

针对新冠疫苗,要想让学习、工作和生活恢复到正常状态,也必须通过新冠疫苗接种形成免疫屏障。

对照天花、麻疹等经验来说,目前我国已经接种的6498万人次,是很好的开端,但仍有很大的免疫力形成空间。

为此,相关部门目前正按照感染和疾病传播风险高的重点人群,感染后导致重症风险高的高危人群和其他人群依序推进的原则,组织实施接种,不断提高新冠病毒疫苗人群的覆盖率。

新冠疫苗的效果咋样?
李斌在介绍疫苗使用效果方面时表示,目前我国使用的新冠病毒疫苗均已按照规范开展了临床研究,获得了国家药监部门的批准,并通过严格的鉴定后才能使用。

在疫苗储存和运输的过程中,要求要定时的监测,记录温度,确保新冠病毒疫苗在储存运输全过程中处于规定的温度环境和运输的相关的要求。

在接种的过程中,通过规范的操作来充分保障疫苗的有效性和安全性。随着新冠病毒疫苗接种工作的全面开展,接种的人群在不断的增加,相信疫苗使用的效果会得到更将突出的显现。

“希望更多的人群、更多的群众积极参与预防接种工作,早日接种疫苗,我们一起来见证疫苗的保护效果。”李斌说。

疫苗产量有保障吗?
“从目前完成的6000多万人次的接种任务来看,国内企业产能较好地满足了当前供应需求。同时,我们对国外的援助、出口得到了较好反响,支援了国际需求。”工业和信息化部党组成员、总工程师田玉龙说。

据介绍,国内疫苗生产企业还在不断地扩建,随着产能不断释放,产量也会逐步加大,这体现了中国制度优势、工业动员能力和企业高效组织能力的优势。春节期间,疫苗企业加班加点争分夺秒,满负荷组织生产。

“按照现在生产计划安排,我们已经建立了生产供需的动态保障平衡机制,通过精准测算接种需求、分步实施,生产供应保障实现精准对接。” 田玉龙说。

疫苗物料供应稳定吗?
一支疫苗,从生产到接种,需要原料、辅料、包装材料,还需要疫苗的流通、运输的冷链设备,以及疫苗接种需用的设备。
此前,有谣言说,中国生产疫苗可能会遇到诸如“疫苗瓶卡脖子”之类的问题,中国疫苗的生产线和产量究竟能不能保障?
田玉龙介绍,工信部去年在医疗物资保障中积累了很好的经验,充分利用我们国家工业体系的完整性、动员能力、组织能力、应急调度能力,建立了物料的上下游产业链。

在疫苗生产链方面,工信部对物料的生产、采购、供应进行了重点调度。目前看,中国生产体系完整完备,现在疫苗生产原辅料供应是有序、稳定、充足的,能够满足当前和未来一段时间疫苗大规模组织生产的需要。

在供应链方面,工信部和相关部门建立了很好的高效对接机制,确保生产检验运输和使用各个环节能够有序、高效、畅通、安全。

批签发能力满足需求吗?
我国疫苗管理法中明确规定,在我国上市的疫苗都要依法进行批签发管理,即每一批上市疫苗都需要经过国家认可的批签发检验机构进行审核检验合格。

国家药监局药品监管司司长袁林介绍,目前,国家药监局先期已经部署了分阶段、分步走的措施,进一步加大和加快生物制品批签发和检验机构能力建设。

目前包括国家级的药品检验机构在内,北京、湖北、广东等省级药品检验机构已经完全具备了新冠病毒疫苗的检验和批签发能力。同时药监部门还在积极推进其他相关省级药品检验机构的能力建设,预计不久还有十几个省级检验机构陆续具备疫苗检验和批签发能力,不断适应和满足我国新冠病毒疫苗的批签发检验需求。

“为积极配合我国新冠病毒疫苗产能的不断扩大,我们要求在确保质量的前提下,检验机构内部挖潜、提高效率,和企业实行‘三同步’,即检验机构的检验和企业的法定自检同步开始、同步进行、同步完成,这大大缩短了新冠病毒疫苗上市周期。”袁林说。

我国上市的四款新冠病毒疫苗有什么区别?
科研攻关组疫苗研发专班专家组副组长、中国工程院院士王军志在国务院联防联控机制新闻发布会上表示,目前我国上市的四款新冠病毒疫苗来自两种技术路线,有三款是灭活疫苗,一款是腺病毒载体疫苗。

灭活疫苗:
主要特点是疫苗的成份和天然的病毒结构是比较相似的,是最接近的。灭活疫苗通常免疫应答比较强,具有良好的安全性,在2~8℃情况下可长期保存两到三年,运输方便,整体比较稳定,采用两针免疫。

腺病毒载体疫苗:
我国采取5型腺病毒作为载体,导入新冠病毒抗原基因,通过生物反应器制成活载体疫苗,制备工艺相对比较简单,成本比较低。采用的免疫程序是一针免疫。

目前国内已经获批附条件上市的几款疫苗在应对新冠病毒变异方面效果如何?
科研攻关组疫苗研发专班专家组副组长、中国工程院院士王军志 王军志对此回应,这个问题大家很关心,国内外都非常关心。这几个疫苗研发企业都针对当前收集到的、国内外收集到的这几种变异株採用疫苗免疫血清进行交叉中和能力的测试和评估,最新一篇报道也没有发现灭活疫苗、重组蛋白疫苗对变异株,包括南非株的中和活性有明显下降,所以还要跟踪进行研究。

王军志指出,我们对这个问题应该高度重视,病毒长期传播可能会产生多个突变的积累,积累到一定程度就会出现影响疫苗保护力的风险,这个风险是存在的。

他表示:“为有效应对病毒变异造成的影响,我们必须提前谋划和积极准备。我认为两个方面的工作非常重要,一方面密切监测,实时监测,发现后尽快收集,收集到以后进行测定,及时发现它对疫苗的影响。另一方面,加强疫苗的平台建设,我们通过这五条技术路线的部署,我国已经建立了很强大的疫苗研发平台。“

王军志介绍,同时积极研究新一代的疫苗,一旦出现我们担心的情况,病毒变异引起疫苗免疫效果消失或者大幅度降低的情况,能够在最短时间研发出针对变异株的疫苗,这是非常关键的。

“整体上来说,我们要通过综合能力的提高,提升应对各种病毒变异株的能力,这是最重要的。”王军志强调。

 

本文来源:医药云端工作室 作者:小编
免责声明:该文章版权归原作者所有,仅代表作者观点,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医药行”认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如涉及作品内容、版权和其他问题,请在30日内与我们联系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