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是【健识药师谈】栏目陪大家走过的 第226期 来聊聊关于“抗糖口服液 ”的 那些事~ 在网络的“推波助澜”下,“网红”产品层出不穷,传说中的“抗糖化口服液”受到不少追捧,传说具有延缓衰老、紧致皮肤的神奇功效,成为热门代购产品。抗糖化口服液真的如
在网络的“推波助澜”下,“网红”产品层出不穷,传说中的“抗糖化口服液”受到不少追捧,传说具有延缓衰老、紧致皮肤的神奇功效,成为热门代购产品。抗糖化口服液真的如此神奇吗?药师为您揭秘。
抗糖化口服液真的如此神奇吗?要弄清楚这个问题,我们首先需要搞清楚什么是“糖化”作用。
所谓糖化是指体内蛋白质和饮食摄入的糖结合,导致蛋白质变性,发黄变脆的现象。
法国化学家美拉德在1912年发现甘氨酸与葡萄糖在95 ℃下混合加热时会形成褐色物质,此称为美拉德反应,这是糖化作用的直观表现,它是一个不需要酶催化的化学反应过程。
其实生活中也很常见,例如烹饪红烧肉等时的“炒糖色”步骤,正是利用糖化作用来增加菜品的色香味。
虽然人体内没有上述的高温环境,但随着年龄增大,自身缺乏运动,身体新陈代谢放缓,导致体内糖分积累。人体从20岁开始时开始缓慢发生糖化反应,与胶原蛋白(保持皮肤弹性和紧致度,为表皮提供水分,是保持肌肤年轻状态最重要的成分之一)结合使其断裂或紊乱,肌肤老化失去弹性,最终形成晚期糖基化终末产物(AGEs)。
因此减少AGEs的过程称之为“抗糖化”。想要知道抗糖化口服液是否有效,得看它的成分是否能起到抗糖化作用。

首先从抗糖化研究现状分析,一些此类产品文献阐述的各种具有抗糖化活性的物质均是采用体外蛋白非酶糖基化实验进行评价,目前没有进行体内活性的相关研究,况且尚未建立相关动物模型。
简单来说就是到现在为止研究者们还无法在生物体身上找到一种指标,来量化反映这种抗糖化活性,目前我们能够确定的只是这些物质在体外具有一定的抗糖化活性。
而体内环境比体外复杂得多,千差万别,所以这些物质进入体内后是否依然具有抗糖化活性,就不可获知了。
再者从药理作用角度进行分析,从一些产品说明书中我们可以得知抗糖化口服液的主要成分包括:
胶原肽、玻尿酸、艾蒿提取物、南非红茶提取物、姜汁提取物、橄榄果提取物、芦笋提取物、核桃种皮提取物、混合草药提取物(鱼腥草,山楂,罗马洋甘菊、葡萄叶)等等。
说明书介绍,这些成分中:核桃种皮提取物能够减少Chemerin(一种会使肌肤老化的脂肪细胞因子)抑制肌肤老化;橄榄果提取物可以补充肌肤水分,提高紧实度和透明度;艾蒿提取物+南非红茶提取物能够去除AGEs抗糖化。
说明书称,对这些成分功效的描述依据的是一篇专业文献,但是药师尝试了常用文献搜索引擎并没有找到其出处,有些自说自话的味道,可信度令人生疑。
药师查阅相关文献后归纳总结发现(见参考文献),这些成分的诸多活性确实在一定程度上可以辅助改善皮肤状况,如:

但真正促进肌肤健康作用的基石应该是其中的另两个成分胶原肽和玻尿酸。


其实这类口服液可理解为传统保健品+养生草药汤,就其成分来看的确具有一定的促进肌肤健康功效。但从研究现状、药理作用两方面进行分析,依据目前查阅资料,未发现确凿证据表明它们能够抗糖化抑衰老。但这些口服液到了国内却画风突变,有些许过度包装营销的味道。各位爱美女士不要盲目将其奉为抗糖化的圣水,其本质就是普通的保健品。

那么有没有可靠的抗糖化方法呢?有!只有一种办法——控糖。

世界卫生组织建议成人每天的糖摄入量控制在37.5克以内,而随便一瓶330毫升的可乐含糖量就超过了30克,所以为了达到控糖目标,推荐低GI(血糖生成指数,指数越高含糖量越高)的食谱。
一般GI大于70的食物都属于高GI食物,例如米饭、馒头、面包等高淀粉含量食物;而豆类、谷类、水果蔬菜等高蛋白含量食物均为低GI食物,推荐食用。
同时配合体育锻炼消耗体内多余糖分,合理规律作息保持体内新陈代谢稳定,三管齐下方能科学控糖。总之想要为美抗糖化没有捷径,有付出才有回报。
参考文献:
[1] 佚名. 抗糖化—舌尖美味与肌肤健康的“终极较量”[J]. 中国化妆品, 2019(5):104-109.
[2] 侯玉婷, 张鑫雨, 苏金芳, et al. 响应面优化酶法辅助提取山楂果胶及其体外抗氧化和抗糖化活性[J]. 食品工业科技, 2018, 39(22):186-192.
[3] 毛跟年, 刘艺秀, 胡家欢. 野艾蒿挥发油的GC-MS分析及其体内抗氧化活性研究[J]. 现代食品科技, 2019, 35(7):82-88.
[4] Kim SM, Lee SJ, Saralamma VVG, et al. Polyphenol mixture of a native Korean variety of Artemisia argyi H. (Seomae mugwort) and its anti-inflammatory effects[J]. 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MOLECULAR MEDICINE, 2019, 44(5):1741-1752.
[5] 许利嘉, 肖伟, 刘勇, et al. 南非红茶的研究进展[J]. 现代药物与临床, 2013, 28(1):74-77.
[6] 阮月芳, 吴宇峰, 彭草云. 《临证指南医案》中生姜汁应用试析[J]. 浙江中医杂志, 2018(8):611-612.
[7] 张迎阳, 胡云青, 邹平, et al. 橄榄果提取物对捆蹄抗氧化及抑菌作用研究[J]. 食品与发酵工业, 2019, 45(9):224-230.
[8] 张泽生, 王霄然, 王田心, et al. 核桃内种皮提取物的体内抗氧化活性研究[J]. 中国食品添加剂, 2017(1):110-114.
[9] 雷静, 熊瑞, 张秀, et al. 复方山楂水提物与醇提物有效成分及促消化效果的对比研究[J]. 现代食品科技, 2019.
[10] Hossein K , Sobhan G , Nourkhoda S , et al. In vivo Antibacterial and Wound Healing Activities of Roman Chamomile (Chamaemelum nobile)[J]. Infectious Disorders - Drug Targets, 2018, 18(1):41-45.
[11] 库尔班江·巴拉提. 葡萄叶乙醇提取物的提取工艺及体外抑菌活性研究[J]. 西部林业科学, 2016(6):37-42.
李泽 住院药师
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友谊医院住院药师,毕业于首都医科大学,药物化学博士
科室:北京友谊医院西药剂科
专长:儿童用药,高血压用药,肾脏疾病用药
咨询时间:每周一至周五,上午8:30~11:30,下午13:30~16:30
咨询地点:北京友谊医院用药咨询中心
本文来源:健识局 作者:李泽 免责声明:该文章版权归原作者所有,仅代表作者观点,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医药行”认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如涉及作品内容、版权和其他问题,请在30日内与我们联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