客服微v信:mayamima
  1. 当前位置: >
  2. 医药行 >
  3. 医行号 >
  4. 职场 >
  5. 正文

健识药师谈|孩子过了这个年纪还在尿床?可能是这里有问题

今天是【健识药师谈】栏目陪大家走过的 第234期 来聊聊关于“ ”的 那些事~ 每个人小时候都有一些尿床的囧事,这种尴尬会随着年龄的增长消失,可有的孩子到了一定年龄却仍在尿床,这让家长们十分担心。最近,一位宝爸带着7岁的儿子来看诊,一脸愁容地跟医生抱

 

今天是【健识药师谈】栏目陪大家走过的
第234期

每个人小时候都有一些尿床的囧事,这种尴尬会随着年龄的增长消失,可有的孩子到了一定年龄却仍在尿床,这让家长们十分担心。最近,一位宝爸带着7岁的儿子来看诊,一脸愁容地跟医生抱怨“孩子小时候尿床很正常,以前没当回事,可是孩子都这么大了,晚上还老尿床,不会是有什么病吧?”

相信不少家长都遇到过这种烦恼,药师提醒:如果孩子大于5岁,睡眠期间仍有不能自主控制排尿,无意识的排尿行为,孩子很可能是得了“遗尿症”。这属于儿童时期常见的疾病,家长需要尤其注意。今天药师就带领大家认识一下儿童遗尿症。

不容小视!遗尿症常见于学龄儿童

通常,儿童遗尿症是指年龄>5岁,平均每周≥2次夜间不自主漏尿,并且持续3个月以上。尿失禁常见于学龄儿童,约15%的5岁儿童存在此问题,其中大多数儿童为单纯性夜间遗尿症。

不过不用太担心,该病自愈率高,随着年龄的增长,每年发病率自发减少12%~15%,但也有0.5%~2% 的患儿因未与治疗,其遗尿症状可持续至成年,从而影响孩子自信心和自尊心。遗尿症的病因可能涉及遗传、生理和心理等多个因素。

确诊是儿童遗尿症,该怎么治疗?

在医师确诊为遗尿症后,首先父母应该摆正心态,尿床并不是孩子的错,孩子不应该因尿床而受到惩罚,其次是遗尿症的治疗可能会持续很长时间,短期内可能不会成功,且常会有复发,所以父母对孩子要有足够的耐心和治疗积极性。

通常父母首先可以尝试进行3-6个月的教育和激励疗法,如未改善,则需要进行更积极的干预,例如借助遗尿报警器,必要时可能使用药物治疗。以防止儿童因年龄增长导致社会压力增加及自尊心受到影响。

不同阶段的治疗,该做些什么?

 

教育和激励疗法

 

有些孩子并不是每晚都尿床,对于这些孩子,教育和激励疗法是治疗夜间遗尿症最好的方法,大多数孩子夜间尿床的症状都能得到很大改善。

1.鼓励并培养孩子日间有规律地排尿,睡前少喝水,尤其避免高糖和含咖啡因的饮料。

2.临睡前排尿,孩子如果夜间醒来,带孩子去排尿。

3.尽量不要用尿布或尿不湿,因为会干扰孩子夜间起床排尿的积极性。

 

4.给孩子建立尿床日记,记录尿床和不尿床的夜数,对于不尿床给予一定奖励,比如贴一个小星星。

5.避免尿床后的尴尬:使用床套和可清洗/一次性产品,利用室内除臭剂,孩子睡前洗澡,使用润肤霜可防止皮肤发炎。

 

遗尿报警器

 

对于3-6个月后激励疗法仍未改善孩子夜间尿床,则可能需要加用积极的干预措施,比如使用遗尿报警器。遗尿报警器长这样(如图),它感应器被安置在内衣或床垫上,当检测到水分时就会被激活;唤醒装置通常是一个听觉报警器和/或一个振动带或呼叫器。

孩子在排尿后,会被声音或震动唤醒,提醒孩子起床并完成排尿。遗尿报警器是最有效的长期治疗方法,且不良反应少。但缺点是依从性差,部分家长会因为皮肤刺激、干扰其他家庭成员、未能唤醒儿童等原因,停止使用报警器。

 

药物治疗

 

对于教育和激励疗法治疗失败的5岁以上孩子,临床常使用去氨加压素这种药进行治疗。这是一种人工合成的加压素类似物,具有较强的抗利尿作用,换句话就是可以减少尿量。

医院常见的是片剂,可用于治疗6岁及6岁以上儿童的夜间遗尿症,首次用量为睡前0.2mg,如疗效不显著可增至0.4mg,连续使用3个月后至少停用1周,以确定是否有必要继续使用,特别注意的是应逐渐减量至停药,例如在停药前连续两周,每日给予一半的剂量,而不是突然停药或延长给药时间间隔。

 

 

虽然这个药不良反应很少,短期内可能比遗尿报警器更有效,但复发率更高并且更昂贵。

遗尿报警器和去氨加压素治疗遗尿症通常是有效且安全的,但对于以上方法均治疗失败的孩子,三环类抗抑郁药(例如,丙米嗪、阿米替林和地昔帕明)也可被用作单症状性遗尿症,但通常需要专业的医师评估后才能使用。

 


药师提示

当父母发现孩子可能患有夜遗尿的时候,家长也无需过度紧张,及时规范诊治是孩子恢复身心健康的关键。遗尿儿童应得到更多关爱,希望家长予以足够重视,给予遗尿儿童更多的关爱。建议尿床孩子的父母尽早咨询医生,讨论引起尿床的原因及治疗方案,在医生的指导下帮助孩子减少遗尿带来的影响和危害,让孩子可以和其他小朋友一起健康快乐地成长。

本文来源:健识局 作者:刘胜男
免责声明:该文章版权归原作者所有,仅代表作者观点,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医药行”认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如涉及作品内容、版权和其他问题,请在30日内与我们联系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