到一线完成150个医院客户的拜访,和300名员工逐一做面对面沟通,组织召开四次全体员工大会之后,GE 医疗中国总裁兼首席执行官张轶昊打定主意,全面国产的战略升级,将是 GE 医疗中国接下来一段时间工作的重中之重。
2019年7月,曾在丹纳赫集团齿科产品事业平台任高级副总裁以及中国和亚太区总裁的张轶昊,对外公布了自己的新去向。继在丹纳赫集团工作17年之后,张轶昊履新 GE 医疗中国总裁兼首席执行官,负责 GE 医疗在中国市场的战略发展及运营。
在向来以对高管的任命严苛且以内部遴选为主的 GE 集团中,张轶昊的到来无疑显得有些特殊。在其之前,只有同样来自丹纳赫的小劳伦斯·卡普(H. Lawrence Culp, JR)属于从外部任命而非体系内培养的高管,打破了百年 GE 只从内部选拔高管的传统,并接替了 GE 原董事长兼首席执行官John Flannery作为 GE 集团的新人掌门人。而张轶昊则是作为 GE 医疗中国的新任掌门人,正式对外亮相。
只是,鲜少有人知道,对于张轶昊来说,加入 GE 医疗除了工作上的变化之外,还需要拒绝一笔即将到手的巨大诱惑。“我是2019年的7月8日正式加入 GE 医疗的,而我的前一家公司,9月18日就在美国纽交所独立上市了。但面临 GE 医疗的机会,我没有任何犹豫,奋不顾身立刻选择加入 GE 医疗。”在接受 E 药经理人专访时,张轶昊如是说。
公开资料显示,2019年9月18日,丹纳赫旗下齿科业务平台 Envista 在纽交所上市,以22美元的发行价发行2680万股,成功募资5.9亿美金。截至发稿日,其市值已经达到35.97亿美金。
GE 医疗抛来的橄榄枝,加上张轶昊的“奋不顾身”,让接下来的一切都显得理所当然。但彼时,人们更多关心的是,这位在销售、市场、供应链、产品管理、企业综合管理等领域都具备丰富经验的职业经理人,在面对 GE 医疗这样一个业内老牌巨头企业的时候,将会如何进行管理?作为 GE 医疗在全球范围内重要程度比重迅速上升的中国市场,能否在张轶昊的带领下走出一条不一样的进击之路?
如今,这些问题已经基本得到回答。2020年7月,在正式履职一周年之际,GE医疗中国总裁兼首席执行官张轶昊在北京接受了 E 药经理人的专访,并透露了当前以及接下来 GE 医疗中国的重要战略思路。
“在世界变化的时候,在中国变化的时候,在国际环境变化的时候,GE 正好处于转型过程中,我看到这种机会,重塑GE医疗的机会,参与未来的机会。”
虽然在外界看上去突然,而对于张轶昊来说,尽管是在自己职业生涯接近第20个年头的时间节点才选择加入 GE 医疗,但这件事却一点儿都不意外。
“我对 GE 了解有很长时间,大概是从90年代初就开始了。”在接受 E 药经理人采访时,张轶昊回忆起与 GE 之间的渊源。彼时,张轶昊还在美国读书,那正是 GE 传奇董事长杰克·韦尔奇的黄金时代:“六西格玛”法则如同熊熊烈火一样在GE 乃至整个工业界蔓延,GE 的市值一路狂增,一直到1998年荣登《财富》排行榜榜首。这让张轶昊从那时就深知 GE 领导力的培养,以及人才培养的优势。
而到大概10年之前张轶昊正式进入医疗领域,张轶昊才对 GE 医疗有了更深入的了解。“我发现行业里有很多优秀的领导者都是从 GE 医疗出来的。曾经有一段时间,三分之一向我汇报的人都是从 GE 医疗出来的。”张轶昊笑称,也是在那时,自己开始学习 GE 医疗的历史。
而也正是基于此,当 GE 医疗的橄榄枝抛过来,张轶昊表示即便是放弃敲钟的机会,也愿意选择加入。“对我来说几乎没有太多犹豫。我去学习了 GE 医疗中国十多年,学习了 GE 接近25年,所以这个时候觉得是一个铺垫了十多年的过程,反而做决定能够非常快。而现在 GE 正好处于转型过程中,能够参与到 GE 医疗以及 GE 医疗中国的转型,我觉得是特别有意义的一件事情。”
也正因此,上任之后,张轶昊做的最重要的一件事情,就是到一线去。
“在过去一年里面,包括五个月的疫情时间中,我拜访了150家医院,见了150个医院客户和合作伙伴,我和将近300名员工做了面对面沟通,我们做了四场全体员工大会。这些事情对我来说,是最重要的。”
在总结过去一年中最重要的事情时,张轶昊如此表示。在其看来,最好的学习和了解,是到第一线去。“第一时间了解员工的声音,第一时间了解客户的声音,不管是好的,还是不好的,这样可以帮助我最快程度了解这个行业,了解所面临的挑战,也了解我们需要满足的客户需求到底是什么。”
而也正是基于与员工的直接联系,以及对于人才的重视,张轶昊任职的一年时间中,GE 医疗在行业整体人员流动率居高不下的态势下,甚至迎来了大量的员工回流。“去年一年大概有90名 GE 医疗的前员工返回 GE,而疫情期间就有接近50名。”
但在张轶昊看来,这应当归功于 GE 医疗的“使命感”,而一场疫情的爆发让 GE 医疗的这种使命感前所未有的体现出来。张轶昊讲道,疫情期间 GE 医疗实际上一共做了三件事情。第一个是确保员工能安全,第二是解决如何满足 GE 医疗湖北客户,尤其是武汉需求的问题。第三就是如何能够调动GE 医疗中国之外的全球资源来支持国家抗疫。
而这三点,也在 GE 医疗的实际行动中体现得淋漓尽致。除了GE在疫情爆发第一时间捐助了价值2000万人民币的医疗物资及现金之外,GE医疗中国也集合了全球供应链资源,向全国和全球疫线医院提供了数千台 CT、超声、监护仪、呼吸机等“抗疫武器”与设备服务,包括自主创新的“诺亚1号”一体式方舱CT检查室、业界首款急重症专用超声Venue、自主研发的LK 2.0 CT影像智能分析平台等。
而全球供应链的应急支持也同样到位。张轶昊介绍,疫情期间,北京和无锡的工厂春节期间加班加点紧急生产超千台疫情急需医疗设备,CT平均生产周期从2-3周缩短到3天内。GE史上首次采用包机运输设备与零部件,每次100吨运能往返于欧洲、北京、芝加哥,确保中国疫情期间的相关产品及零部件的供应。
“这是 GE 医疗历史上第一次动用全球力量来进行支援,我们基本上是把全球在第一季度的大部分呼吸机以及移动 X 光机都拿来了放在中国。”张轶昊也坦言,这种调配实际上难度非常大。“当时还是2月份,那个时候的复工非常难,尤其是像呼吸机以及一些 CT,核心零部件不在中国。但在当时要说服国外的供应商非常难,因为那个时候全球还没有完全理解我们在中国碰到的挑战。”
张轶昊的方法,是做数学题。逻辑很简单:如果提前一天配置好 CT,可以多扫100-200个病人,那么按照一定的百分比对应关系,这可以挽救多少个生命?如果是提现两三个星期,那又可以挽救多少个生命?在张轶昊看来,实际上这就是对于价值观的考验。而很幸运的是,当这种算数逻辑和供应商一讲的时候,供应商很快就有了共鸣。
问:请问您觉得任职以来听到的肯定的声音,主要是什么?
答:我听到很多肯定的声音,例如我们的国产化。
问:请问您觉得任职以来听到的批评的声音,主要是什么?
答:我们国产化的速度还不够快。
这是7月份发生在北京的一场记者见面会上,张轶昊与记者的一次真实互动。
在这样一场见面会上,张轶昊数次
提及“国产化”这一词语。
很显然,对于 GE 医疗下一段征程的主要战略目标,全面国产是其中之一。
而事实也的确如此。在接受 E 药经理人专访时,对于接下来一段时间的重要工作方向,张轶昊笃定的认为,国产化一定是未来的大方向。张轶昊甚至拒绝使用“本土化”这个词。“我们叫全面国产,而不是讲本土化。我跟团队说,我希望不要用本土化这个词,这个词已经被用的太多,很多意义也已经失去了。”
张轶昊强调,GE医疗要做的国产化,是从中低端到高端的全线产品的全面国产,目标是依托在中国的四大全球生产基地,力争实现 GE 医疗全系列产品的全部国产智造。
很显然,对于一家跨国企业来说,提出这样的一个标准和要求无疑是大胆的。但同时,也是GE 医疗在中国数十年来发展的一个持续许诺。“我们希望是合作共赢,希望 GE 医疗能够和整个同行合作。其实不管我们是外企,还是国企、民企,我们服务的都是同一个客户,都是中国用户。”张轶昊如此表示。
实际上,在当前 GE 医疗推出的新品中,已经有超过50%都是中国生产,包括零配件都实现了大部分国产生产与供货,而从产品研发,到供应链生产,再到售后服务,GE 医疗实际上也已经形成了一个完整的国产服务链条。
例如在产品研发层面,张轶昊介绍,目前已经有1000名研发工程师布局在北京、无锡、上海,依托全球研发实力,根据客户痛点,研发适合中国市场的产品。从数据上来看,当前中国团队已研发了超过80多款产品,其中60%供货到全球市场,实现中国创新,惠及全球。尤其是雷神山同款 CT Revolution Maxima 深度天眼CT,就是由北京团队研发,其拥有独家的自动定位功能,缩短30%的扫查时间,减少交叉感染,大大提升效率,在疫情期间得到了来自一线的很好评价。
而在供应链生产方面,GE 医疗则致力于深化智能制造与精益管理,推动产业链升级与高端产品线国产,对于中国客户来说,可以有更快的发货和供货周期,与全球同步使用最新技术。“目前,GE 医疗有60% CT来自北京、50%核磁来自天津、40%超声来自无锡、上海的造影剂工厂90%出口。”
张轶昊介绍道,今年5月,GE医疗天津生产基地迎来千台超导磁体的正式下线,同时高端 3.0T 磁共振全系统生产线完成验收并投入使用。北京工厂疫情期间快速国产化了最新的高端移动X光机产线,下半年还有最高端CT产品线国产化。无锡工厂90天国产化全球最高端呼吸机产品线,向全球市场提供疫情救治急需的设备。而在服务层面,GE 医疗也已经开始深化服务网络本土布局,加速构建本地配件网络供应。
张轶昊坦言,之所以下一步要坚定的践行全面国产战略,实际上正来自上任之后,对于150家医院、150个客户和合作伙伴以及300名员工的面访之后,所形成的深刻感悟。“如果希望能够推动中国医疗行业发展,如果想要更好的服务中国用户,就必须要全面国产。而全面国产的里面,不单单是生产、研发,还包括人和组织架构的国产化。”张轶昊透露,此前虽然已经有了中国本土化策略,但接下来,一个全面国产的战略升级正加速推进。
第一批医保重点监控药品清单出炉!一批10亿年销售品种受限,涉多家知名企业
总的来说,当医保精细化管理来了,带量采购与否,药企的护城河都只能靠产品说话。 7月31日中午,福建药械采购中心、医保中心联合发布《第一批医保重点监控药品清单》和《第一批医保重点关注药品清单》。 主要内容如下: 1、对于纳入重点监控清单的药品,存在采...
https://mp.weixin.qq.com/s?__biz=MjM5NzY2MDQwMg==&mid=2650210117&idx=2&sn=328a4ab2d6ef0439a67d0e89adc23d62&chksm=bed4ccd889a345ce441c17b652a2d5defb4bda37fcaefdaf80d85a56b2e8406d0d902003dc0e#r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