总的来说,当医保精细化管理来了,带量采购与否,药企的护城河都只能靠产品说话。 7月31日中午,福建药械采购中心、医保中心联合发布《第一批医保重点监控药品清单》和《第一批医保重点关注药品清单》。 主要内容如下: 1、对于纳入重点监控清单的药品,存在采
总的来说,当医保精细化管理来了,带量采购与否,药企的护城河都只能靠产品说话。
7月31日中午,福建药械采购中心、医保中心联合发布《第一批医保重点监控药品清单》和《第一批医保重点关注药品清单》。
主要内容如下:
1、对于纳入重点监控清单的药品,存在采购使用异常情形的,通知生产、配送企业做出情况说明、要求整改。对使用占比较高的医疗机构进行使用异常预警通报。对月发货金额超过500万元的,责成生产企业从次月起按照原福建省医疗保障管理委员会办公室《关于开展以医保支付结算价为基础的药品联合限价阳光采购工作的通知》(闽医保办〔2017〕16号)规定调低挂网价,并相应调整最高销售限价及医保支付标准,调低的挂网价不再回调。
2、对于纳入重点关注清单的药品,出现异常采购使用情形且整改不力的,及时调整纳入重点监控药品清单。
3、医保重点监控药品清单和重点关注药品清单实行动态管理,原则上每半年调整一次。”
与以往相比,这次“重点监控”体现两个不同:一是受控对象,二是发文主体。而由这些不同,引起市场变化是肯定的。
01 一批10亿销售品种受限,涉多家知名企业
值得注意的是,此次福建的“重点监控”,突破了以往大家对于特定产品如“辅助用药”等的定向监控,而是所涉药品类别十分广泛。再用“安全但无效,或没有循证”来估计,就没有任何意义了。
那么,福建医保为何这样做?第一批“重点监控”的长远意义又有哪些呢?
我们认为,第一,本次福建医保开展药品重点监控清单的形式和内涵,有医保精细化管理借鉴比较的影子。比如:我国台湾地区自2013年开始试行药品费用分配比率目标(drug expenditure target,DET)制度,即按年度对药品费用设定预算目标值,如当年实际药费核付金额没有超出预算目标,药品支付价格最大调降幅度为40%;反之,则不受最大调降幅度限制,以实现降低药品价格、减少健保费用支付的目的。两相对比,只不过福建这次是将预算目标值细化到月、金额设定为500万(预计该数额是结合以往经验、兼顾了合理浮动空间的)。
第二,如果开启了医保精细化管理惯性,本次重点监控将清单内所有药品单月销售金额均设定500万是暂时的,未来要持续这种机制,肯定要细化为几档。医保药费将期待进入精算、精细化管理。假如不能精算到位、未摸清依据并及时对外公开,类似做法就容易引发强烈的舆情和企业抗议。
而从现实意义来看,第一,本次重点监控没有避讳“医保部门因基金收支压力做药品控费”的误会,可能意味着一些药品、企业确实需要被如此监管,其他方法要么失效、要么见效不好。如果按这个逻辑理解,这个政策也有可能是暂时的,对10个药品的重点监控,主要是为了宣传当前严打带金销售的大环境。
第二,本次重点监控包括的10个药品全是注射剂型,属于受带量采购影响较小的板块,可能意味着医保部门可以随时对单价或总销售额处于某段位的药品纳入监控。这10个药品本来难以查找共性,通过文件规定,我们观察其共性是:在福建月销售小于500万,全国年销售在10亿左右。
02 医保部门直接出手
另外一点值得注意的是,此前发布重点监控目录,一般是卫健部门,而此次是医保部门。
卫健部门发重点监控目录是细化到通用名的,比如中药注射剂、抗生素(期待…)。已产生一定效果,如果能在处方权管理上加码(比如加强处方审核、追究审核责任和领导责任)就更有效了。
而医保部门这一次首发“重点监控目录”是相当于细化到商品名的,体现了医保战略购买者的独有地位,某种程度上讲,是”医保精细化管理“的运用。
10个重点监控药品、43个重点关注药品背后的企业也不好惹的。心里问:你凭什么把我列进去?
理由其实很好找。比如:1、某药品销售同比、环比增长率过高,且缺乏合理解释;2、某药品使用金额大,却一直没有随新医改有所下降;3、某药品有带金销售情形,最近刚被地方监管部门查处;4、某药品与功能相近药品比价格,存在药物经济学下的定价不合理;5、某药品有大量性价比更高的可替代药品,但长期霸占医院准入、放量,使其他药品可及性差;6、某药品存在临床处方医师捏造适用症、虚假过度使用的问题;7、某药品总体金额在当地医保总额预算消耗中的影响因子显示异常;8、某药品挂网价格比未进医保的同品种药品挂网价格高出很大幅度;等等。
然而,10个重点监控药品里面,一个中成药也没有。43个重点关注药品里,中成药不用看就知道很少,大概2个,因为涉及企业绝大多数是跨国药企。
第一,这对仿制药、中成药是利好。强调新医改中的药品价格改革对所有药品是一视同仁的。不仅是生物药、创新药重要,物美价廉的仿制药、中成药同样重要。特别是对中成药:同本次10个重点监控药品相比,有很多中成药现在缺少销售面积。就算不重点监控,也只有中医药、中医部门才有处方权(这是合理的)。我们担心中医药在大健康趋势里处于弱势。
第二,这对替补药、竞争药是利好。处方药是不需要做广告的,但需要产品挂网、医院准入、医生处方、医保报销。在这10个重点监控药品周边,有一大群日常落败者。逢此良机,正可以抖擞精神,蹭热度、涨粉丝。医保部门发出这份政策文件的同时,就是向医疗行业、医药行业、社会公众发出明确信号:小心你们曾经认为知名、熟悉的一些药品,要多加考虑。
第三,这对进口药、高价药是利空。现在进口商品很多都比国内的便宜,唯独在药品领域还不显著。我们关心三个现实问题:一是10个重点监控药品中若有月发货超过500万,需降价,该降多少?有待妥善设计、依据合理。二是跨国药企可能干脆放弃相关药品,变卖给国内药企或者重新注册上市,换个马甲逍遥。三是很难看管企业,还是应从处方、报销监控。
总的来说,当医保精细化管理来了,带量采购与否,药企的护城河都只能靠产品说话。医保部门做药品重点监控,可以与人众乐乐,也可能与尔独乐乐。既然是在药物经济学指导下开展工作,不能说这是不公平的。


近五年全球唯一获批脑卒中新药!先声1类创新药先必新®成功获批上市
作为近五年来全球唯一获批销售的脑卒中新药,依达拉奉右莰醇注射用浓溶液可显著降低和改善急性缺血性脑卒中引发脑神经损伤,为卒中患者治疗带来了新的选择。 中国中枢神经系统疾病患病率高,市场对相关医药的需求巨大。据弗若斯特沙利文数据显示,中枢神经系...
https://mp.weixin.qq.com/s?__biz=MjM5NzY2MDQwMg==&mid=2650210117&idx=3&sn=11f12baf9803f8449dfe47f6ec15425a&chksm=bed4ccd889a345ce8aeacd357625c3ea6fc8e700e8a1e73b0ea3dac6cc1b8cd95ce6b2fabfd1#rd
本文来源:E药经理人 作者:码万祺 免责声明:该文章版权归原作者所有,仅代表作者观点,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医药行”认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如涉及作品内容、版权和其他问题,请在30日内与我们联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