医药企业市值激增的潮流下,更应该谨慎防范超量、不平衡风险,适度回归对企业财务方面的看重。尤其在医药市场深受药品集采效率影响的大环境下,企业财务状况健康与否,对于企业前途有很大的决定作用。
资本市场对于生物医药、医疗健康类公司的大门敞开的力度正逐渐增大。
公开数据显示,在2020年度,截至8月20日已经有43家医药、医疗企业上市。而2017年、2018年、2019年全年上市的相关企业数量则分别是50、22、38。这意味着2017年的纪录在今年有望被打破,再创上市数量高峰。
而在这43家企业中,又以制药企业占比最多,其次为医疗保健设备、生物科技。其中,不少企业选择在科创板上市,而根据科创板设立的五条上市标准,一大亮点在于“公司市值越大,盈利要求越低”,只要企业市值达到40亿元便不对其盈利能力做要求。
这样的政策引导下甚至开始出现一个市场“极端”现象,即医药企业市值达到40亿元便不对其盈利能力做要求,就可以借由科创板上市。这一家企业就被寄予大而不倒的经营厚望,在万众创新的战略新兴产业中,就算有几家大而倒了的情形,或许也在自然失败率的可容忍界线范围以内。不同于非典疫情以后,这一轮医药市值涨价叠加了扶持战略新兴产业和科创板新政刺激的作用,使市值受惠的企业相当集中在创新概念。
仅放在科创板篮子中的医疗领域企业市值就有一万亿左右。这些股票在目前尚无破发现象,一旦出现破发,或在二级市场流通中低过发行价,就是潮起与潮落的之间的临界点。我们寄希望于这一天晚些到来,但由潮水的历史经验看,临界点前的一切冲动均指向临界提前出现。
在市值波动所能反映的临界点前,如果创新概念、IPO行为所积聚的市值水平已经高于全行业、全部资本市场视野下的合理水平,那么将可能出现集中在创新概念上的市值蒸发。这也就意味着:与股改、医改初衷相反的,压抑医药创新的黑天鹅事件,可能突然降临在市场。
把一万亿市值比作一些水源,它能帮助医药企业融资、稀释投资风险。把科创板新政及疫情因素比作造浪机器,其所爆发的势能也像造地运动一样使医药创新概念吸附资本热情形成一块高原。然而造浪、波浪是有极大危险的,在浪的边缘,我们经常看到浪花在突围以后破灭。
在一些细分赛道,隐形冠军上市后,排名随后的企业不甘堕落,紧紧跟随。于是,谁能抢到最先上市,或抢到更受瞩目的创新概念,在短期市值上就更加获益。资本市场的事情很难完全解释清楚,大概率也可能发生:一步赶不上、步步追不上的情形,就导致严重地不平衡。
截至2020年8月15日,已经有超过150支股票登陆了科创板平台,且无一破发。聚焦医疗领域的41只相关成分股,总市值已达9294亿元,平均每家企业市值226亿。
在医药企业上市,已能看清:某些高风险的细分领域或因风险太高、或因前期密集审批、或因上市发行后市场估值低而放弃国内上市。某些低风险、低附加值的细分领域或因带量采购、或因带金无序竞争、或因历史审批存量大而批准上市难。这些企业价值、市值命运未卜。
上市排队、审批方面如果考量上述因素的话,我们估计:在不同细分赛道,上市企业数量将阻止不平衡趋势继续发展。以仿制药、创新药这一极端对比情形来说,除科创板外,其他资本、资金市场也需要对仿制药企业财务状况、战略反斗、发展空间做出及时的、中肯的估值。
医保集采两重天:帕捷特999%放量暴增,泰嘉、波立维69%领衔骤降
截至2020年7月,销售前200名药企共实现1882.7亿元销售,152家药企同比下滑,仅48家药企实现增长。销售额前200品种中,增幅排名前10品种四成靠医保,被踢只能被垫底。有人欢喜有人愁,有药企品种因集采增长325倍后,再增长204.7%,但仍有多家药企品种因集采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