客服微v信:mayamima
  1. 当前位置: >
  2. 医药行 >
  3. 医行号 >
  4. 营销 >
  5. 正文

深度思辨!创新药企如何构建BD能力核心“护城河”

九十年代没有赌单抗,十年前没有赌PD-1的Big Pharma是非常遗憾的,未来赌什么?双抗、ADC、新靶点、基因药物,还是更新的刚刚冒头的一些新机理?成为了他们和我们投资人一样面临的问题。 “你BD了吗?”似乎已成为最近药圈碰面必谈的一个话题。 从产业角度,B

九十年代没有赌单抗,十年前没有赌PD-1的Big Pharma是非常遗憾的,未来赌什么?双抗、ADC、新靶点、基因药物,还是更新的刚刚冒头的一些新机理?成为了他们和我们投资人一样面临的问题。


“你BD了吗?”似乎已成为最近药圈碰面必谈的一个话题。
从产业角度,BD(business development)能力已经成为药企除了研发、销售、政府关系等能力外,最为重要的核心竞争力和护城河之一。
 
全球范围内,我们可以看到大量Big Pharma成长路径中除了几次重要的大的兼并收购,还有更为日常的就是不断BD引进新的创新药品种,或是将自己的品种在其他国家进行合作开发。全球最为畅销的20大重磅药品中,有一大部分都不是现有药厂原创的,基本都是BD来的,而且大部分都是在进入临床后BD来的。那么,对于Big Pharma而言,赌什么赛道、什么靶点、最后是哪个品种,合作框架怎么谈,是大药厂CEO的重要工作之一,也决定了未来的成败,九十年代没有赌单抗,十年前没有赌PD-1的Big Pharma是非常遗憾的,未来赌什么?双抗、ADC、新靶点、基因药物,还是更新的刚刚冒头的一些新机理?成为了他们和我们投资人一样面临的问题。
 
对于中国药企而言,BD成为了要迫切解决的问题,仿制药丰厚利润的日子早已远去,如果五年前、十年前没有沉下心做创新药,那么除了现在建研发团队,更为现实和快速解决问题的就是BD了。但是BD不是乱投医,也需要有一套完成的策略、顶层设计、和现有品种以及销售队伍的匹配,还有落地的执行能力,以及适合创新药成长和商业化的完善体系和文化。
 
对于中国的新崛起的biotech创新药企而言,BD能力既表现在license in,也表现在license out上面。先说license out,如果自己研发的新药有能力在某个阶段license out给全球知名大药企的话,那么当然是对其研发能力、产品潜力的充分认定,估值也会更高一层,但我要说的是,有能力谈一个好的商业条款license out国内实力强大的Big pharma也是一种核心能力和眼光,在未来漫长的商业化路上,有个有经验的老大哥帮你总比你自己含辛茹苦的做好吧,这也需要相互的信任和合作精神。
 
对于biotech创新药企的license in能力,是一个更需要重视和探讨的问题。在中国biotech公司不意味着产品都是完全原创的,有时候,你也可以是一个全球采购的前沿品种的中国临床工厂。这个的确有点颠覆很多人对创新药企的认知。
 
不是什么样的biotech公司都能做好BD,我认为首要的条件是团队有强大的执行力,以及与国际接轨的文化和运作机制。创新药必须有自己强大的研发队伍尤其是临床队伍,如果自己原来立项的产品不尽如人意或者运气不好,不意味着就完全输了,如果有强大的BD能力谈到全球的创新药尖货license in,并有能力在中国迅速临床推进落地,那么自然也是产生很大价值的,我们经常看到一些药企在上市的时候核心研发管线和早期有很大不同。但是有强大的BD和执行力,可以使自身管线与时俱进,立于不败之地。
 
其次,Biotech公司成功BD需要有强大的资本能力。BD其实就是一种类型的投资,这点和bigpharma一样,必须有好的和现有产品构建互补,联合用药,以及风险对冲的能力。但是不同于big pharma的是,Biotech没有那么多资金,如何在谈BD交易的时候同时引进战略投资人,或者和CRO 公司、VC机构一起构建类VIC模式,是一种构建BD+资本的综合解决方案的能力。近几年有不少医药VC用这样的方式来孵化新的药企,业内叫“攒项目”。这样模式好与坏是相对的,借用近期被滥用的“长期主义”,主要看参与新公司的投资人、企业人士是否凭着一颗长期主义初心吧,项目的好坏,最后还是长期看商业化落地后的未来。
 
BD能力是新时代药企正在建设中的核心竞争力,并未完全形成,但是作为医药投资人,下一阶段应该重点关注BD能力给企业带来的巨大价值,很多优秀的Big Pharma、biotech公司正在形成自己的BD能力护城河,在未来,有着超强BD能力的药企也会给予估值溢价。
 
未来数年,我们都会看到很多药企的重磅品种可能不是自己原创的,而是license in的,但是真实贡献着巨大现金流,那么我们应该前瞻性的找到这些品种以及背后的优秀药企。

 

上市药企扛过疫情了吗?118家Q3业绩预告:有的净利润增幅超100倍,有的降幅近100倍。

2020风云变幻,国内疫情已经结束将近半年,经历一季度60%企业净利润负增长、上半年亏损总额达到19年80%,一系列“后遗症”过后,三季度业绩预告显示,有圣湘生物等企业净利润增幅过千,也有宜华健康等企业降幅过千,冰火两重天,A股医药企业们如何了? 2020年...

本文来源:E药经理人 作者:小编
免责声明:该文章版权归原作者所有,仅代表作者观点,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医药行”认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如涉及作品内容、版权和其他问题,请在30日内与我们联系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