客服微v信:mayamima
  1. 当前位置: >
  2. 医药行 >
  3. 医行号 >
  4. 营销 >
  5. 正文

通化医药产业群如何在衰退中求“升”?

也许每家公司需要首先考虑的是,在超过4000家公司的巨大红海中,怎样定位自身的独特优势。这同样是通化医药集群中的公司,需要是瞄准和衡量的战略指向。 医药产业中,有几个地级市,因医药行业聚集而被业界所熟知,包括通化、泰州、连云港、台州等。这些地级市且因资源禀赋等原因,一般都聚焦在某细分领域中,比如连云港是

也许每家公司需要首先考虑的是,在超过4000家公司的巨大红海中,怎样定位自身的独特优势。这同样是通化医药集群中的公司,需要是瞄准和衡量的战略指向。

医药产业中,有几个地级市,因医药行业聚集而被业界所熟知,包括通化、泰州、连云港、台州等。这些地级市且因资源禀赋等原因,一般都聚焦在某细分领域中,比如连云港是创新,不管中药还是化药,连云港的四家上市公司:恒瑞、中生(正大天晴)、豪森、康缘,其创新能力都是排在行业前列。这四家公司的市值总额占到整个中国医药上市公司市值总额的11%(按照2019年12月31日数据计算),现在肯定会更高,那时候恒瑞的市值还没有突破4000亿元。
比如台州是原料药,台州截至到 2020 年初,共有 9 家医药上市公司,大部分公司的主营业务是原料药。 9 家公司的市值总额占到整个中国医药上市公司市值总额的 1.3%
通化则是另外的样本。 这个目前只有 200 多万人口的小城市,目前拥有 6 家上市公司,超过连云港,包括: 通化东宝、通化金马、益盛药业、紫鑫药业、长龙药业(港股)、吉药控股,此外还有三家产业界都知道但仍没有上市的药企: 修正药业、万通药业、通化华夏。 如果还要接着数,还有北域红药业、正和、玉仁、仁生源
同样按照 2019 12 31 日的市值计算,通化这 6 家公司的市值总额只占到整个中国医药上市公司市值总额的 0.7%
曾经,关注和研究通化的医药产业是显学,至今万方数据库中还能搜到 3000 多篇撰写通化医药产业的论文,按照发布时间, 2010-2015 年是高峰。 而且研究通化市的医药产业发展也是医药媒体人的必修课,那时候没去过一趟通化,实地考察通化医药产业集群的“声势浩大”,会让你的从业经历缺上一环。
01 衰退中的通化医药产业
近些年来,通化市的医药产业似乎越来越被“边缘化”,被关注的新闻大多是花边新闻和八卦,与产业主流的创新语境渐行渐远。
比如 2015 年,某家医药上市公司老板因为携款外套,上榜红色通缉令; 比如一直谋求上市的那家 OTC 领域的“巨无霸”,因合规问题再次搁浅; 比如一直在投资圈里流传的话: 投资不过山海关,通化的企业看不懂 ……
衰退不止体现在感觉上,从数字上也能明确的感知。
一篇撰写于 2011 年名为《基于 GEM 模型的通化市医药产业集群竞争力研究》的文献中披露了这样一组数据, 2009 年通化市规模以上医药工业实现总产值 215.5 亿元,增加 102.2 亿元,利润 14.2 亿元,当时通化市有 94 户制药企业,约占到整个吉林省的三分之一。 其中,修正药业这一家公司就贡献了 116 亿元的产值,位居通化市第一,全国制药工业第四位,
2018 年,根据《通化日报》的报道,通化市规模以上医药工业企业达到 69 户,医药企业产值超亿元的有 21 家, 5000 万元以上的有 48 个。
2019 年,根据通化市政府发布的《通化市生物医药产业集群发展规划( 2020-2025 年)》(送审稿)中公布的数据: 全市医药制造业实现产值 115.3 亿元,实现增加值 39.5 亿元,目前全市拥有规模以上医药制造业企业 69 户,其中产值超亿元企业达到 18 家,销售收入超 5000 万元的医药大品种达到 31 个。
1 年时间,产值过亿元的企业少了 3 家, 5000 万元以上的产品少了 17 个。
为什么会这样? 其实对背后原因的分析大同小异,从各类分析通化市医药产业集群的文章中可以总结到以下几点:
通化市医药产业集群的形成,一方面得益于通化当地的资源优势和彼时医药产业外部环境。
资源优势主要体现在中药材资源上,根据官方信息,通化市现已查明药物资源 252 科、 596 属、 1133 种,其中植物药 148 992 种,动物药 104 128 种,矿物药 15 种,总蕴藏量为 20 万吨,盛产人参、五味子、天麻、刺五加、红景天等多种中药材,其中人参产量占全国的四分之一。 全市中药材种植总面积超 45 万亩,总产量达到 2.5 万吨。
其实细数通化市的医药企业,绝大部分以中药为主,也只有通化东宝独辟蹊径,以胰岛素产品被业界所熟知,但这种特色的取得更多归因于人的因素。
此外还有通化市医药产业的优势就是集群的溢出效应。 通化市医药产业集群的“母体”是一家名为通化市制药厂的企业,由 1958 年公私合营的中药材经营公司改制而来,通过这个企业的衍生、裂变,逐渐产生并吸引一系列相同、相近或相关企业,在某一地区集聚而成群。
其实这也是相当多中国传统医药企业演变的历史,国营改制,借助原有资源与市场优势,发展蜕变。 如果能更早意识到产品创新的重要性,能早投入研发,转型升级,比如恒瑞、石药,能在如今创新大势下占据一席之地。 若是缺少居安思危的前瞻意识,如今不出意外,肯定在转型升级的泥潭中挣扎。
通化市的医药企业也是如此。 总结下来,目前通化市医药产业集群面临的困境与大部分仍然在转型升级中挣扎的传统药企一样: 企业规模小,综合竞争力不强; 多数还处于相对封闭自我发展状态; 医药研发能力较弱; 企业管理能力及经济效益低,企业机制不活,人员总体素 质不高。
其实,通化市医药企业的突破之路,也是中国传统药企的突破之路。 这条路怎么走? 10 年前这个问题的答案是先人一步,布局创新。 这种创新不是停留在口头上、装在脑袋里的创新, 10 年来,我们见过太多打着创新幌子的伪创新。
通化市的办法是发挥集群优势,以中药为主,鼓励创新。 《通化市生物医药产业集群发展规划( 2020-2025 年)》中写道: 力争到 2025 年,全市规上医药制造业产值突破 200 亿元,年均增长 10% 以上。 其中生物医药产值达到 50 亿元,占医药产业的 25% 化学制药产值达到 25 亿元,占比达到 12.5% 现代中药产值达到 120 亿元,占比达到 60% 医疗器械产值达到 5 亿元,占比达到 2.5%
年均增长 10% 的目标不激进,相对保守,不过怎么实现确实需要花费一番周折。 以通化市上市的 6 家医药公司 2019 年业绩来看,只有通化金马和吉药控股的营收增长超过 10% ,但利润增长却惨不忍睹。 6 家上市公司, 4 家营收正增长, 2 家利润正增长。

02 转型升级怎么办?
一叶知秋,秋已至严冬。 在今年 E 药经理人举办的启思会上,中国医药企业管理协会名誉会长于明德解读了一组数据: 2019 年,医药行业亏损金额达到 187.9 亿元,亏损金额达到历史最高点。 到了 2020 9 月,医药行业亏损企业已经达到 1924 家。 这个数字可谓触目惊心。
该怎么办? 于明德认为要一方面充分预估困难,做好较长时间应对外部环境变化的思想准备和工作准备。 更重要的是加快创新步伐,重视国际市场拓展。
石药集团董事长蔡东晨也建议了一条路径,“ 赶紧创新转型,自己有能力建队伍自己做,如果实在做不了,就买,买了以后让 CRO 给你做临床,获批几个独家品种。 ”在他看来, 仿制药不能拯救传统药企,“盐酸二甲双胍片 1.54 分一片,全国市场都给你也不足以养活你。   路只有一条,就是创新,“没有创新就意味着死,有创新就意味着活,特别是当前一些现金流比较好的仿制药企,趁有现金流的情况下尽快转型,向创新药方面生存。
传统药企在现在的当口布局转型升级,说实话有点晚。 在创新渐为主流的医药产业中,留给传统药企的空间已经不那么丰富。
2019 年, E 药经理人推出中国医药创新企业 100 强评选,我们把主营业务在中国,有临床申报和开展痕迹的上千家公司后台数据逐个进行梳理,最终评出 100 强。 2019 年和 2020 年两年的数据,一个明显的差别是,上榜的新生公司开始增加,传统公司所有减少: 2019 年,成立于 2000 年前的公司为 61 家, 2020 年这一数字缩减至 32 家,与此同时, 2010 年之后成立的公司,由 2019 年的 15 家增长到 2010 年的 28 家。
该怎么办? 其实听了很多次会,也在不同场合请教过各个层面的企业家、专家,乃至官员,说法趋同,总结起来就是战略重视、战术精准、执行力高效,耐得住寂寞、受得住打击。 当然,每一家希冀转型的公司,情况不一,解决方案也是千差万别。
不过有一个情况对所有企业而言都是相同的: 中国虽然是全球第二大医药市场,但不需要那么多制药企业,优胜劣汰正在进行。 根据国家药监局发布的《 2019 年度药品监管统计年报》, 截至 2019 年底,全国共有原料药和制剂生产企业 4529 家。 也许每家公司需要首先考虑的是,自身在这超过 4000 家公司的巨大红海中,怎样定位自身的独特优势。 这同样是通化医药集群中的公司,需要是瞄准和衡量的战略指向。

 

本文来源:E药经理人 作者:顿河
免责声明:该文章版权归原作者所有,仅代表作者观点,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医药行”认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如涉及作品内容、版权和其他问题,请在30日内与我们联系

相关推荐